对《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培育的若干措施》的法律解读
来源:观典律师事务所 | 作者:姚思雨 陈昊东 | 发布时间: 2025-10-30 | 21 次浏览 | 分享到:

对《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培育的若干措施》的法律解读 

姚思雨  陈昊东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虽持续扩大,但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

一、发布背景

《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培育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的出台,旨在通过系统性政策支持,破解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战略支撑。这是继《“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之后,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又一重要顶层设计,体现了国家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定力和长远布局。

二、主要内容

《措施》围绕企业源头发现、用数保障、算力资源供给、原始创新能力等核心领域,提出十大方面34项具体举措,形成“技术创新—要素流通—场景应用—生态培育—全球协作”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一)精准识别与梯度培育

《措施》提出的“健全数创企业源头发现机制”,旨在破解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酒香巷深”的发现难题,构建从“被动等待”到“主动挖掘”的精准培育链路。国家层面将依托大数据平台与产业图谱,建立统一的数创企业培育库,作为企业成长的“数字身份证”和中枢调度平台:一方面,整合市场监管、科技、税务、金融等多部门数据,动态采集企业专利布局、研发投入、市场潜力等核心指标,形成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的全生命周期画像;另一方面,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按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业互联网等技术赛道,以及种子期、天使期、Pre-A轮等发展阶段,对企业精准贴标,避免“一刀切”支持。

为提升识别精准度,将组建由科技部门牵头,联合高校院所专家、知名投资机构分析师、行业协会代表构成的专业化遴选团队,通过“数据初筛+实地尽调+专家评审”三维评估,重点挖掘掌握底层技术、具备颠覆性创新潜力的“隐形冠军”。例如,对高校实验室孵化的前沿技术项目,团队将跟踪其专利转化进度与市场适配性,及时纳入培育库。此举不仅解决了数创企业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被发现难”问题,更通过资源精准滴灌——如优先推荐至政策扶持清单、对接天使投资、匹配导师资源等,为高潜力企业夯实成长根基,推动“潜力股”加速向“领跑者”跃升。

(二)要素资源协同保障

《措施》提出“强化多维用数保障”与“优化算力资源供给”两大核心举措,旨在破解数创企业面临的“数据孤岛”与“算力鸿沟”难题,构建“数据要素×算力资源”的双轮驱动机制。

在数据要素层面,通过“三驾马车”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一是深化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改革,建立“政府监管+平台运营+场景牵引”的分级分类授权机制,推动政务数据、行业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流通。例如,在医疗健康领域,探索建立脱敏后的诊疗数据授权开放机制,为AI辅助诊断企业提供训练数据集。二是创新数据要素流通工具,发行“数据券”“算法券”等数字化权益凭证,允许企业凭券兑换公共数据资源或算法服务,降低早期数据采购成本。三是构建“链主企业+产业集群”数据协同生态,鼓励国有企业、行业龙头通过数据接口标准化、API开放平台等方式,向数创企业共享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的产业数据,形成“数据要素×工业互联”的应用范式。

在算力资源层面,通过“全国一盘棋”布局破解算力瓶颈:一是落实“东数西算”国家战略,统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算力需求旺盛地区与贵州、内蒙古等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的算力资源调度,建设国家级算力调度中心,实现跨区域算力资源智能匹配。例如,将东部城市的实时交互类算力需求就近调度至邻近数据中心,将后台分析类任务迁移至西部枢纽节点。二是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市场,推动异构算力资源池化互联,建立“算力券”补贴机制,对数创企业使用边缘计算、智能计算等新型算力资源给予阶梯式补贴。三是创新算力供给模式,发展“云边端协同”弹性供给体系,支持云服务商为数创企业提供“按需扩容、秒级响应”的弹性算力服务,满足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自动驾驶仿真测试等突发性算力需求。

通过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与算力资源统筹调度“双管齐下”,《措施》构建了覆盖数据“供给-流通-应用”全链条、算力“资源-调度-应用”全周期的支持体系,为数创企业突破要素约束、实现指数级增长提供制度性支撑。

(三)创新链全流程赋能

《措施》提出“围绕创新链关键环节提供系统性支持”,旨在打通数字经济创新链条的堵点断点,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场景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推动数创企业从“技术跟随”向“自主定义”跃升。

通过“三维发力”构建创新闭环:在原始创新层面,建立“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创新平台协同”的专利池联盟,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量子计算、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领域,整合分散的研发资源形成攻关合力,同时创新“揭榜挂帅”机制,将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场景需求转化为技术榜单,面向全球征集解决方案并给予研发补贴;在成果转化环节,推行“企业出题、院所答题、市场阅卷”的产学研协同模式,支持高校设立“概念验证中心”提供技术可行性验证服务,探索建立“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对采购首台套装备或首批次产品的企业给予保费补贴,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场景供给方面,构建“城市级场景实验室”,定期发布交通信号灯智能调控、工业园区碳排放监测等应用清单,鼓励国有企业建设“场景开放创新中心”,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遴选优质解决方案。

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加速、场景开放牵引的协同推进,《措施》构建了从“实验室突破”到“产业化落地”的完整创新生态,推动数字经济从技术驱动向生态驱动跃迁。

(四)生态与制度环境优化

《措施》从市场拓展、金融支持、监管创新、人才培育四维度构建数创企业全周期发展生态。

市场拓展方面,通过组织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字丝绸之路论坛等国际化平台,助力企业参与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创新生态圈”,带动上下游数创企业协同开拓海外市场。金融支持方面,优化国有创投机构考核机制,将瞪羚企业培育数量纳入绩效考核,试点“投贷联动”模式,引导银行与风投机构联合开发“成长贷”“研发贷”等产品。监管创新方面,推行“沙盒监管”机制,在人工智能算法、区块链金融等领域建立“监管试点-容错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允许企业在限定条件下测试创新应用;推广非现场监管模式,利用大数据监测平台实现“无感监管”,减少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干扰。人才培育方面,推动高校设置“数字技术+行业应用”交叉学科,联合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通过“市场开疆拓土、资本精准滴灌、监管松绑赋能、人才蓄能增效”的立体化生态构建,为数创企业打造“长得出、长得大、走得远”的优质发展环境。

三、发布意义

《措施》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数字经济政策从“夯基垒台”向“精准滴灌”跃升,具有三重深远意义:

(一)为数创企业成长提供制度性支撑。

通过破解数据、算力、资金等关键要素瓶颈,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措施》提出的“数据券”“沙盒监管”等创新工具,直击中小企业发展痛点,有助于形成“创新-应用-迭代”的良性循环,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领军企业。

(二)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数创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以数字技术重构产业链、价值链。《措施》强调场景开放与产业协同,例如推动制造业企业与数创企业合作开发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将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释放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

(三)增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话语权

通过支持数创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拓展海外市场,《措施》不仅助力企业开拓增长空间,更将推动中国数字治理规则“走出去”。例如,在跨境数据流动、人工智能伦理等领域形成的中国方案,将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贡献东方智慧。

《关于加强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培育的若干措施》的发布,是我国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通过系统性政策赋能,数创企业将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推动我国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