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外证券业务备案管理办法》的解读
来源:观典律师事务所 | 作者:张颖 | 发布时间: 2015-08-27 | 306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579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中证协”)发布了《场外证券业务备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规范、促进场外证券业务发展。2015810日,中证协根据《关于对通过互联网开展股权融资活动的机构进行专项检查的通知》的精神,对《办法》进行了调整,现就《办法》的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1.  明确场外证券业务的定义及范围

《办法》明确规定,场外证券业务是指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外开展的证券业务,具体包括如下14类业务:(1)场外证券销售与推荐;(2)场外证券资产融资业务;(3)场外证券业务的技术系统、登记、托管与结算、第三方接口等后台和技术服务外包业务;(4)场外自营与做市业务;(5)场外证券中间介绍;(6)场外证券投资咨询业务;(7)场外证券财务顾问业务;(8)场外证券经纪业务;(9)场外证券产品信用评级;(10)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11)场外证券市场增信业务;(12)场外证券信息服务业务;(13)场外金融衍生品;(14)证券监管机构或自律组织根据场外证券业务发展认为需要备案的其他场外证券业务。

2.  明确场外证券业务的监管方式

《办法》明确场外证券业务由中证协实行备案制管理,备案机构应于首次开展某项应备案业务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中证协报送相关材料,完成该项业务首次备案,之后再开展该项业务无需重复备案。

同时,《办法》还要求备案机构开展场外证券业务期间,应履行相关的报告义务,包括但不限于开展场外证券业务的月报告及年度报告、场外证券业务发行、到期、到期日变更或展期报告及发生影响场外证券业务正常开展的重大事项时及时报告等。

3.  明确场外证券业务的检查制度

《办法》明确中证协将建立场外证券业务检查制度,对场外证券业务投资者适当性、信息披露情况以及公司治理情况进行检查。

《办法》同时明确,中证协将建立与检查制度相配套的场外证券业务黑名单制度,将严重违规的备案机构及相关人员列入黑名单。黑名单在中证协网站公布并按规定记入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