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的通知》解读
来源: | 作者:惠希芳 程帆 | 发布时间: 2017-05-31 | 3967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的通知》解读

2017年4月26日,中国银监会正式发布了《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银监发〔2017〕16号,以下简称《指引》),现就《指引》解读如下:

1. 《指引》颁布的背景-规范商业银行押品管理的需要

近年来,商业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防控压力。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51万亿元,比三季度末增加183亿元,较2015年末增加2379亿元;不良贷款率1.74%,较上季度末下降0.02个百分点,较2015年末增加0.07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具有风险缓释作用的抵质押品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2. 《指引》颁布的主要内容-完善与押品管理有关的治理结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等内部规范

其一,规范押品管理流程完善押品管理制度与流程,明确有关部门和岗位的权利责任,在押品的抵入、估值、日常监控、返还处置等各环节建立完善的操作规范。同时,银行应适度调整改善押品结构,注重押品的多样性,防范由于采用单一押品或单一种类押品占比过高产生的风险。此外,银行还应建立并完善押品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押品管理信息系统在风险管理中的效用,提升押品的风险缓释能力。

其二,强化押品价值评估管理银行在对押品价值进行评估时,应在充分考虑押品未来的存续期限与变现能力、影响其价格波动的其他各重要风险因素、评估标准以及借款人的信用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审慎确定押品价值。同时,银行应根据不同值的波动特性,合理确定各类值的重估频率,确保押品价值续、足额的覆盖风险,其中对于押品的价值评估要求至少每年重新评估一次,以及时发现押品价值不足偿付债务的风险

其三,强化押品的动态监测管理动态掌握本行的押品构成,建立押品从抵入到返还处置全过程的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机制,实时监测押品的价值变动情况。在押品出现价值下降或其他不利状况时,及早采取补救措施,降低信用风险。同时,要关注市场价格波动,加强市场分析预测,动态开展对押品的压力测试工作,并据测试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缓释风险。

其四,建立完善押品管理专业队伍加强对押品管理和评估人员的操作实务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押品管理和评估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提高押品价值评估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加强对信贷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其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有效提升银行押品管理的软实力。

3. 《指引》颁布的意义-有助于银行实现押品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指引》针对商业银行在押品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全面规范,体现了监管部门意图通过提升商业银行押品的风险缓释作用防范信用风险的监管思路。

《指引》的出台不仅有利于押品管理体系的完善,也将大大降低押品抵质押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有助于商业银行押品风险缓释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将有效引导商业银行平衡好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的关系,鼓励商业银行在加强抵押贷款管理的同时发放信用贷款,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为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